空气清新剂 MSDS
一、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名称:[具体品牌] 空气清新剂
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全称]
地址:[详细生产地址]
联系电话:[电话号码]
应急咨询电话:[应急联系电话]
二、成分 / 组成信息
主要成分:
溶剂:常见为乙醇,含量约 [X]% - [X]%,部分产品可能使用去离子水或其他有机溶剂。乙醇作为溶剂,有助于溶解香精及其他成分,并使产品在喷射时能均匀分散。
香精:含量约 [X]% - [X]%,由多种天然或合成香料调配而成,赋予空气清新剂特定香味,如薰衣草香、柠檬香等。
推进剂:若为气雾剂产品,常使用丙烷、丁烷、二甲醚等作为推进剂,含量约 [X]% - [X]% 。其作用是将瓶内液体以雾状形式喷出。
三、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含易燃推进剂时),对眼睛、呼吸道有刺激性。
侵入途径:吸入、眼睛接触。
健康危害:
吸入危害:吸入其挥发气体后,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打喷嚏、气喘等症状。长期或大量吸入,尤其对于呼吸道敏感人群,可能加重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等。部分挥发性有机成分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
眼睛接触危害:接触眼睛后,会引起眼睛刺痛、流泪、红肿等刺激症状,严重时可能损伤眼角膜。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皮肤接触到空气清新剂,一般情况下用大量清水冲洗即可。若出现过敏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眼睛至少 15 分钟。冲洗过程中要不断转动眼球,确保眼睛各部位都能冲洗到。冲洗后尽快就医。
吸入: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的地方,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若患者呼吸困难,应给予吸氧;若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尽快送往医院救治。
食入:若不慎误食,立即漱口,尽量吐出。不要催吐,以免导致呕吐物反流进入气管引起窒息。随后尽快就医,向医生说明误食的产品及大致摄入量。
五、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当空气清新剂含有易燃推进剂(如丙烷、丁烷、二甲醚)时,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受热或遇明火有爆炸危险,在有限空间内,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
即使不含易燃推进剂,某些成分在高温下也可能分解产生有害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燃烧可能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若香精中含有含氮化合物)等有害气体。这些产物对人体和环境都有危害,一氧化碳会导致人体缺氧中毒,氮氧化物会形成酸雨等环境问题。
灭火方法:
可使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干粉灭火器能有效覆盖火源,隔绝氧气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通过降低温度和隔绝氧气灭火。
灭火人员应站在上风向,避免吸入燃烧产生的有害烟雾。若火灾现场有大量空气清新剂容器,应注意防止容器受热爆炸,可使用水冷却容器外壁。
六、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严格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立即切断火源,因为泄漏的空气清新剂可能含有易燃成分,遇明火易引发火灾或爆炸。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防止吸入有害气体和产生静电引发危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如关闭阀门、拧紧瓶盖等。
防止泄漏物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污染和潜在危险。
小量泄漏:
对于小量泄漏,可用砂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泄漏物,然后将吸收了泄漏物的材料收集起来,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理。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泄漏区域,稀释泄漏物,但要注意冲洗水不能直接排入下水道,需进行收集处理,防止污染水体。
大量泄漏:
大量泄漏时,应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泄漏物,防止其扩散。
用泡沫覆盖泄漏物,降低蒸气挥发,减少火灾风险。
使用防爆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进行安全处置。
七、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操作时应密闭进行,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防止吸入有害气体;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保护眼睛免受液体飞溅伤害;穿防静电工作服,避免产生静电引发火灾。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电气设备产生的火花点燃挥发的可燃气体。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因为这些物质可能与空气清新剂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引发危险。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导致泄漏。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房温度不宜超过 30℃,远离火种、热源,防止产品受热挥发或引发火灾。
保持容器密封,防止产品泄漏和挥发。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避免发生化学反应。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以便在发生泄漏时能及时处理。
八、接触控制 / 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目前针对空气清新剂整体尚无统一的明确职业接触限值。但对于其中的某些成分,如乙醇,职业接触限值为 PC - 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1900mg/m³ ,PC - 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2400mg/m³ 。
监测方法:对于空气清新剂中的成分监测,可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等。例如,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中乙醇、香精成分及推进剂的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特定有害物质的浓度。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应密闭,加强通风换气,可采用局部排风或全面通风系统,确保工作场所的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在储存和使用场所,应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等。
呼吸系统防护: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在大量泄漏或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操作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确保呼吸安全。
眼睛防护:操作时应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防止液体飞溅进入眼睛。若有可能接触到高浓度的挥发气体,可佩戴防护眼罩,提供更全面的眼睛保护。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即可。若在可能接触大量泄漏物或存在火灾风险的环境中作业,应穿防静电工作服,防止静电积聚引发危险。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防止手部皮肤接触产品造成刺激或过敏。若产品对皮肤刺激性较强,可选择耐化学腐蚀的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避免有害物质通过口腔进入人体。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清洁和检测,确保环境安全。
九、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通常为液体,装于喷雾瓶或气雾剂罐中。液体颜色多样,常见为无色透明或带有淡淡的香味对应的色彩,如蓝色(对应海洋香型)、绿色(对应草本香型)等。
气味:具有各种不同的香味,如花香、果香、木香等,取决于所添加的香精类型。
pH 值:一般接近中性,pH 值在 6 - 8 之间。
熔点 (℃):无确切熔点,因为其为多种成分的混合物。但其中的乙醇熔点约为 - 114.1℃ ,若含有其他低熔点成分,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熔点表现。
沸点 (℃):同样无确切沸点。乙醇沸点约为 78.3℃ ,若含有其他高沸点成分,产品的沸点范围会变宽。
相对密度 (水 = 1):一般在 0.8 - 1.0 之间,具体数值取决于产品配方中各成分的比例。
相对蒸气密度 (空气 = 1):由于含有多种挥发性成分,相对蒸气密度大于 1,这意味着其蒸气比空气重,容易在低处积聚。
饱和蒸气压 (kPa):因产品成分复杂,饱和蒸气压无固定值。但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如乙醇、推进剂)会使产品具有一定的蒸气压,在一定温度下会挥发到空气中。
燃烧热 (kJ/mol):若含有易燃推进剂,如丙烷的燃烧热约为 2217.8kJ/mol ,丁烷的燃烧热约为 2878.5kJ/mol 。产品整体的燃烧热会根据推进剂含量及其他成分的燃烧特性而有所不同。
临界温度 (℃):对于含有特定推进剂(如丙烷、丁烷)的空气清新剂,丙烷的临界温度为 96.8℃ ,丁烷的临界温度为 152.0℃ 。临界温度是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温度,超过该温度,无论加多大压力都不能使气体液化。
临界压力 (MPa):丙烷的临界压力为 4.25MPa ,丁烷的临界压力为 3.79MPa 。临界压力是在临界温度下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小压力。
辛醇 / 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对于其中的一些有机成分,如某些香精成分,辛醇 / 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有一定范围,可用于评估其在水相和有机相中的分配情况,影响其在环境中的迁移和生物富集特性。但整体产品无统一的该数值。
闪点 (℃):当含有易燃推进剂时,闪点较低。例如,乙醇的闪点为 12℃ ,丙烷的闪点为 - 104℃ ,丁烷的闪点为 - 60℃ 。产品的闪点取决于推进剂和其他易燃成分的含量,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引燃温度 (℃):易燃推进剂的引燃温度也较低,如丙烷的引燃温度为 450℃ ,丁烷的引燃温度为 287℃ 。在达到引燃温度时,即使没有明火,物质也可能自行燃烧。
爆炸上限 %(V/V):对于含有易燃推进剂的空气清新剂,爆炸上限因成分而异。例如,丙烷的爆炸上限为 9.5%(V/V),丁烷的爆炸上限为 8.5%(V/V)。爆炸上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
爆炸下限 %(V/V):丙烷的爆炸下限为 2.1%(V/V),丁烷的爆炸下限为 1.5%(V/V)。爆炸下限是指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在爆炸下限和上限之间的浓度范围内,遇火源可能发生爆炸。
溶解性:其中的乙醇等有机溶剂可与水部分混溶,香精等成分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但在有机溶剂中能较好溶解。整体产品在水中的溶解性取决于各成分的比例和性质。
主要用途:用于改善室内、车内等空间的空气质量,掩盖异味,散发宜人香味,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十、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在正常储存和使用条件下,空气清新剂相对稳定。但在高温、阳光直射或与不相容物质接触时,可能发生分解或化学反应,导致产品性能改变,甚至产生危险。
禁配物:
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空气清新剂中的某些成分(如乙醇、易燃推进剂)与氧化剂接触可能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发爆炸。
酸类:如盐酸、硫酸等。酸类物质可能与产品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产品变质或产生有害气体。
碱类: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类物质同样可能与产品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影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高温:高温环境会加速产品中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增加火灾风险。同时,高温可能导致产品包装膨胀甚至破裂,引发泄漏。
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能促使某些成分发生光化学反应,影响产品的稳定性和香味。
明火:空气清新剂若含有易燃成分,遇明火极易燃烧爆炸。
聚合危害:一般情况下,空气清新剂中的成分不会发生聚合反应。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存在特定催化剂或极端温度、压力条件下,部分成分可能发生聚合,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分解产物:在高温、燃烧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空气清新剂可能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这些分解产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都有危害。
十一、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吸入毒性:动物实验表明,高浓度吸入空气清新剂蒸气可能导致呼吸道刺激、炎症,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例如,大鼠吸入高浓度的含乙醇和香精的空气清新剂蒸气后,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状。
经口毒性:一般情况下,少量误食空气清新剂不会导致严重中毒,但大量摄入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呕吐、腹泻等症状。若产品中含有有害成分,如某些不合格的香精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损害。
皮肤接触毒性:对皮肤刺激性较小,但对于敏感皮肤人群,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红肿等症状。
刺激性:
眼睛刺激性:对眼睛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实验显示,将空气清新剂滴入兔眼后,兔眼出现明显的红肿、流泪等刺激症状。
呼吸道刺激性: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引发咳嗽、打喷嚏等症状。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空气清新剂挥发环境中,可能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目前关于空气清新剂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长期低浓度接触可能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产生潜在影响。例如,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空气清新剂中的某些成分)的环境中,可能增加患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致突变性: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空气清新剂具有致突变性。但其中某些成分(如一些未经严格检测的香精成分)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突变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
致畸性:同样,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空气清新剂有致畸性。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建议尽量减少接触,以避免潜在风险。
致癌性:一般情况下,空气清新剂本身不被认为是致癌物质。但部分挥发性有机成分(如苯系物,在一些不合格产品中可能微量存在)具有致癌性。长期接触含有这些致癌成分的空气清新剂,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十二、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对水生生物毒性:空气清新剂中的部分成分,如乙醇、香精等,进入水体后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例如,高浓度的乙醇会影响鱼类的呼吸和神经系统,导致鱼类行为异常、生长受阻甚至死亡。香精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对水生生物的嗅觉、味觉等感官系统造成损害。
对陆生生物毒性:对陆生生物的直接毒性相对较小,但如果大量空气清新剂泄漏到土壤中,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例如,某些成分可能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和植物的生长。
生物降解性:
乙醇:可被微生物降解,在自然环境中能较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部分香精成分:一些天然香料成分相对容易生物降解,但某些合成香精成分可能生物降解性较差,在环境中会存在较长时间。
推进剂:如丙烷、丁烷等,在大气中可通过光化学反应等方式逐渐分解,但分解速度相对较慢。
非生物降解性:空气清新剂中的部分成分在非生物条件下也会发生分解。例如,在阳光照射下,某些成分可发生光解反应。但整体而言,其非生物降解过程相对复杂,且部分成分的降解产物可能仍具有一定的环境影响。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目前关于空气清新剂成分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的研究较少。但一些脂溶性的香精成分可能在生物体内有一定的积累趋势,尤其是在食物链较高层级的生物体内,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其它有害作用:
对大气环境影响:空气清新剂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到大气中,会参与光化学反应,形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加重空气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
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虽然空气清新剂旨在改善室内气味,但如果使用不当,如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大量使用,可能导致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过高,反而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